本篇文章1032字,讀完約3分鐘
開封城北有鐵牛村,該村因有鎮河鐵犀而聞名。
鎮上的鐵犀蹲在鐵牛村的北邊,坐在南邊向北,背靠著城面的河流。 犀是用脫模技術鑄造的,接縫明顯,造型渾厚,威武雄壯,神態逼真。 犀的高度約2米,一個人的角面向天空,兩眼炯炯有神,兩腿向前支撐著。 犀被放在高約1米的青石腿上,在東、北、西三方筑有漕道,這條漕道的東西兩側立著兩塊康熙三十年立的石碑,碑均為當時河南巡撫閻興邦所立。
市文物公園局副調查員吳海峰告訴記者,鎮河鐵犀是明代政治家于謙督鑄造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 6月,黃河決口,將7500公頃良田變為黃湯,14000多戶難民無家可歸。 在這危難之際,知名政治家于謙受職成為河南巡撫。 為了拯救處于困境的開封民,于謙多次巡視黃河水情,采取了哪怕只是一點點治理河流的措施。 但是,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人們沒有根治黃河的能力,所以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神怪上。 當時的人們認為黃河經常泛濫,是河妖受傷的結果,只有鑄造鐵犀才能平息黃河的妖孽。 沿著民心,祈求神靈庇護,為了增強老百姓的治黃自信,用謙命鑄(鑄)鐵犀鎮河,親自編撰《鎮河鐵犀銘》,并將該文鑄(鑄)于犀背。 明正統11年(公元1446年) 5月,鐵犀被鑄造,安放在當時黃河岸邊新建的回龍廟中。 后來,錢在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的奪門之變中被殺害,開封人民隨后在回龍廟旁建立了避難民祠,祭祀于謙和他豫治的名臣年富。 明崇禎15年(公元1642年),黃河決口,洪水流入城堡,老百姓10/8?9的魚腹被開封,回龍廟和避難民祠被黃水沖走,鎮河鐵犀也陷入泥潭。
清順治年間挖出鐵犀。 康熙年間,巡撫閻興邦治豫,三年幸運無大水災,閻興邦認為有神靈庇護,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捐資重建寺院。 但是,虔誠的迷信和祭祀未能激發鐵犀的鎮河神通,清道光21年(公元1841年)黃河在張灣決堤,洪水圍困8個月,鐵犀鎮河廟因這場災荒成為廢墟,被黃沙掩埋,只有鐵犀露出地表。 1940年,為了劫持開封的日偽軍,收斂銅鐵,鑄造了槍炮子彈,用汽車將鐵犀掠奪到城內,企圖粉碎鐵犀。 這是受到鐵牛村村民拼命抗爭,用錢購買辦公室人員,保護鐵犀免遭冶災,將這件珍貴的歷史文物重新送回鐵牛村。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和文物保護單位十分重視鐵犀的保護工作,把鎮河鐵犀列為河南省第一批要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鐵犀表達了黃河兩岸人民要求根除河患、安居樂業的強烈愿望,記載了開封人民與黃河頑強抗戰的英雄的業績。
標題:“鎮河鐵犀”
地址:http://www.shunfengbj.cn/kfwh/1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