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76字,讀完約6分鐘
甘桂芬,開封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市文聯副主席。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學院簽約作家,開封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近年來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和市井文學創作,承擔著中國作家協會的要點支援項目。 《北京文學》、《上海小說》、《小說選刊》、《華原》、《文學界》、《延河》、《雨花》、《短篇小說》等報紙累計發表作品200萬字以上,出版文學作品集多部,獲得國家內容學獎若干。
甘桂芬的文學創作有三大優勢:一是立足地域文化,將開封獨特特色的歷史人文和生活習性作為自己深入挖掘的素材富礦;二是多次以平民視角、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探索文化基因,表現世情人情;三是具有文學理想,具有文學理想。
筆耕不輟,種下汨梁厚厚的土
甘桂芬對作家這個稱呼一直懷著敬畏之心,她想稱自己為作者。 她從小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感情,喜歡用紙和筆記錄靈感,把所想傾訴在筆端,走文學道路是出于內心的需要。 多年來,她多次寫作,越來越多的時間用于閱讀,閱讀是她學習他人和認知世界的重要方法。 她說,創作應該誠實。 感覺心在自然地流淌。 否則,她寧可放棄。
甘桂芬經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 1993年,她的第一篇稿子被使用,給了她很大的鼓勵。 否則,你可能不敢再試一次。 創作之初,有幸遇到幾個熱心的老師,他們基于她的優勢,對比性地給予指導,這些老師大多從未見過面,但他們的幫助讓她受益匪淺。 那時沒有電腦,稿子都是手寫的,她每天晚上趴在桌子上寫,手掌上長了厚厚的繭,手肘得了腱鞘炎,頸椎腰椎也出了故障。 有人問她:你不覺得難受嗎? 她說:如果不覺得痛苦,就不會有什么痛苦嗎?
2007年是分水嶺。 以前,她覺得她的創作完全有趣就走,每年發表幾十篇作品,還在多家報紙上開設專欄,但她對自己的創作沒有具體的計劃,不知道自己能走文學的道路多久。 2007年,她從地方調入開封市文聯的副主席。 開封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和這片土地上人們廣闊的心情和生活習慣深深地吸引了她,為她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素材。 她把自己比作開封土上的莊稼,貪婪地從腳下的土壤里吸取營養。 她的小說《清明谷雨》、《檀駱駝兒》、《天命》、《深宮》、《劉青霞傳奇》取材于開封的歷史,《呼吸》、《真的不是來自韭菜》、《冬眠》、《尖銳的笑聲》、《翻唱》都是
2008年,甘桂芬被批準加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2009年,她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 今年10月,她被選為河南省文學院簽約作家。
貼近生活,緊扣時代的脈搏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沙盤。 甘桂芬業余時間喜歡走古城的大街小巷。 城墻下晨練的老人、路邊賣煎餅果子的商人、夜市里鍋底的火焰、人行道地磚縫隙里塞滿的高跟鞋各種生活中瑣碎的細節都有可能激發她寫作的熱情。 曾經每周末,她背著筆記本電腦追長途汽車,在候車室寫。 周末人很多,經常沒有座位,她坐在車門口的踏板上,聽旁邊的乘客說,把長途旅行作為采訪現場。
筆墨與時俱進是清代畫家石濤的觀點。 甘桂芬用手中的鋼筆記錄著時代。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打工經濟的繁榮,大批青壯年勞動力進城謀生,鄉村呈現空心化狀態,以前農業社聚集居住,各年齡層次分明、充滿活力的鄉村生態加速消失。 老人和孩子這兩個弱勢群體離開了農村,他們的感情訴求被忽視,得不到必要的關愛和保護。 落后的農村教育、醫療和養老保障等問題給留守的農村老人和孩子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 采訪后,她寫的小說《深夜不要叫我的名字》在《文學界》上發表了。 這部關注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小說,是發生在這個被遺棄群體中的故事,提出了誰來照顧留守兒童的社會問題。 她的小說《別丟下我一個人》通過描寫老人如何度過余生,關注這個城市生活中的特殊群體,在安靜冷靜的敘述中,反映出人生的無奈和悲傷。 她的新作《風清日麗的一天》以開封市井平民為主角,表現了他們平靜的生活被無法抗拒的意外煩惱困擾時的耐心和抗爭。
甘芬說,文學畢竟是人學,反映了人性。 作家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念可以直接體現在作品中,影響參與者和社會。 正因為如此,溫暖人心、引領人心成為文學的最大作用之一。
平民的觀點多次懷有文學理想
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 離開對社會生活的熱情去參加,是不能做出優秀作品的。 甘桂芬說,如果生命是舞臺的話,她要求自己認真扮演各個角色。 她平時工作很忙,閱讀、走路、寫作幾乎占據了她的業余時間。 相對于現代人豐富多彩的娛樂項目,這樣的生活似乎太單調了,她很期待它。 甘桂芬總是認真工作,認真生活。 她認為,作者不必帶著體驗之心面對生活,帶著敏銳的眼光、敏感的心認真生活就足夠了。 生活會回報你。
甘桂芬的文章就像她的人品,樸實而平靜。 她以草根的角度品味人生,用樸素的語言再現生活。 她喜歡用小人物、小事折射出大時代、大背景。 瀏覽她的作品,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她對煙花世界的愛。 甘桂芬和作品中的人物總是被平視,沒有假惺惺的樣子。 她尊敬所有認真工作和生活的人們,總是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角度注意生活,凝結素材,塑造人物。
文學是寂寞的事業。 有人說純文學越來越邊緣化了。 創作的困難,稿費的微薄,讓大多數人做出了能帶來越來越多收入的其他選擇。 甘桂芬笑了:我不指望通過文學得到越來越多的東西。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已經享受了樂趣。 作品發表后,如果能給網民帶來歡樂和啟發,哪怕一點點有助于社會問題的改善,也會給我額外的獎項。
甘桂芬比喻說,作者的創作就像農民的田地,一是需要適當的土壤,二是氣候順利,三是精耕細作,辛勤管理,然后才能有好收成。 她感謝自己活在開封適合文學成長的良田。 她也感謝生活在開封迅速發展、走向復興的好時代、好環境中。 文案與時俱進,她作為開封地域文化的記錄者和傳播者,正在努力。
文學應該有溫暖世界的能力。 我渴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做這個。 甘桂芬這樣說。
標題:“開封地域文化的記錄者”
地址:http://www.shunfengbj.cn/kfwh/1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