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35字,讀完約8分鐘

州橋是北宋東京城直達皇宮中心御街的有名橋,后世認為明末水患時被泥土掩埋,但實際上最后消失的是民國時期,這是筆者的新學說。

州橋的盛衰

州橋在宋代聞名天下,但不是宋時期建造的,而是唐代建造的。 明成化《河南總志》卷三記載:

天橋、州橋、本政府東南一里徐南薰門街、唐建中間、節度使李勤建、州南門、故名州橋、宋改名。

然后,李勤展建造了開封州城,將開封河包圍在市內,州橋成為了城市中心的名橋。 唐代汴州是水陸交通的要沖,中外達官信使、巨商富嘉多經州橋位于橋北高級酒店的上源站(宋都亭站)。 宋代的州橋是開封京三條御路的交叉點:南北過橋是從南薰門到皇城宣德門的中心御街,橋北街兩側集中著宋廷許多重要的官方和機構,橋南是有名的州橋夜市。 州橋是向東直達新宋門的御路東大街,這里餐廳林立,整天車水馬龍。 州橋向西直達新鄭門的御路西大街,集中著水果店、珠寶店和和紙畫的交易。 以州橋為界(后來以大相國寺橋為界),西河平船、東河大船、舟航往返,不分晝夜。 宋代《東京夢華錄》卷一描寫州橋說:

它的柱子都是青石,石梁石筍欄、近橋兩岸,都是石壁雕刻的海馬水獸飛云形狀,橋下石柱密布,覆蓋著車主宰著道路。 州橋北岸御路,東西兩闕,樓觀茁壯。

由此可見,州橋擁有美麗的大石橋、平橋、橋北御街的建筑豪華。 州橋西南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大酒樓遇仙樓,是開封京的72家正店之一。 元代還有這座樓,原劉祁連的《遇仙樓》詩里說是靠朱柵望月,可見這座樓還是個賞月的好地方。 州橋東南還有為游客賞月、飲酒助興的月樓。 總之,以州橋為中心,商人聚集在一起,人流交織,成為了繁華開封的縮影。

宋代以后,盡管滄海桑田,州橋商業圈依然不繁榮,而且歷代對州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繕和改建,直到明代才成為更適用的拱橋。 專門寫明代開封的《如夢錄》中記載著“全城紀第六”。

南至州橋,下至開封河,其橋腳北過縣角,南至本報坊街口橋高,舟不成桅。 最宜月夜,開封梁八景之一,也就是所謂的州橋明月。

這是1461年水災前的景象。 明代開封學者李瀛編撰、成書的是1546年的《開封京遺跡志》,記載在卷六中。

這座省城延慶觀前面有一座小磚頭橋,開封水道舊址略有保存,俗名臭川之子。

那時的州橋存在嗎? 《開封京遺跡志》卷九的“橋”一節記載了10座橋,第一座橋是州橋。

天橋、一人州橋以上諸橋,都內外汴、蔡二河舊路。

河流被淤泥堵塞,但橋仍在河流的舊路上。

明崇禎15年( 1642年) 9月,天災人禍導致黃河決口,大水流入城堡,開封滅亡。 明代晚期大水后,州橋被認為被淤泥埋在地下。 筆者重新考慮后發現,明末大水淤塞嚴重,但州橋并未馬上消失。

消失時間

明末大水過后,延慶觀前的小磚墻下的臭河只能變成污水溝,但城市中心軸線上的大橋沒有消失。 從清順治16年到18年( 1659年~1661年),開封知府的錢綸有一首詩叫《州橋夜月》。 州橋橫石水流過,清夜懸掛著游月。 但是,想起邗江二十四,吹長笛還是老圓一樣。

由此可見,清初時州橋雖然損壞,但依然存在。 根據現代考古發掘,古州橋距地表4.5米深,明開封城距地表5至6米深,因此明末清初州橋橋面仍距地面0.5米至1.5米高,橋欄桿板更高,但這些欄桿板 水流一定是污水的排出。 由于尼龍在夜晚游來游去,自然看不到殘橋下的流水,只聽到水聲。 道光二十一年( 1841年)水災后,州橋還沒有完全填埋。 清代開封學者宋繼郊在光緒八年( 1882年)前后編制的《東京志略》,在《州橋》一節的攤派中如是說。

州橋位于今南薰門直北縣角十字口以南,東邊離相國寺非常近。 橋東接袁宅街,街東有河溝,俗名后河,橋西經過延慶觀前的水,又隱約形成河的形狀,它一定有地方開封。 汴城八景有州橋明月,看不到橋的古跡,有朝東的西關帝廟,其廟僧常將其門額稱為古州橋,俗稱州橋關帝廟云。 所以,聽古話說,寺廟正殿坐在橋上,下面還有甕磚,明末河水堵塞了橋,所以子孫可以建造寺廟。

1882年前后的實際情況毋庸置疑,被稱為橋東和橋西,但知州橋還存在。 但是,清初還是州橋橫石水流過,如何讓明末河水堵塞平橋呢? 應該是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年)的河水堵塞了平橋,明末水患淤層2.5米到3米,還不足以淤州橋,這里宋繼郊聽說了,所以老話不詳細查就誤記了。 清代文化層為0.5米~1米,1841年水患泥沙層為3米,因此看不到清末橋的故跡。 那么,州橋是什么樣子的? 橋東接袁宅街,街東有河溝,證明州橋東為平地、街道,河溝與橋不相接。 橋西通延慶觀前水,又隱約呈河狀,橋西有水! 從橋西呈河流形狀的地方向東,州橋應該是不高的大土坡,此時州橋的痕跡只剩下一點點。 東朝西關帝廟在東西寬30米的橋面只延伸到東部,與廟前是狹窄的南北走向,廟址偏東,金代橋基稍偏東的記載一致。

“州橋新說”

從那之后過去了20多年,州橋也沒有消失。 記載于《河南文史資料》第六回,記載于河南辛亥革命領導人張鐘端之子張夢梅、張兆梅的《緬懷父母》一文。

1932年,齊真如(性一)當時是河南省政府秘書長,1911年是河南優級師范學生,還參加過起義。 據自云說,當時先父任命他為運輸隊的勞動大軍隊員,讓他推著土車載著200串銅幣到南關外慰問車站的民軍。 大約10點左右,走到州橋邊,聽到槍聲,街上行人亂跑,革命黨人說要起義,南門關閉,不能出城,把車和銅幣塞進州橋的河里,越過城墻逃出來。

由此可見,在清朝結束的宣統3年( 1911年),無論州橋和州橋川變成什么樣,它們都依然存在,宋繼郊的記錄也得到印證。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留下少量痕跡的州橋和開封河終于在民國時期被填埋。

我們從《河南省古今地名詞典開封市地名詞條選編》中找到了佐證。 后河街條下記載著1986年的調查資料。

后河街、西起延慶街解放前有一條狹窄的小河,此后,群眾紛紛在兩岸建起小屋,蓋起草屋,河溝逐漸填埋,形成街道。

后來的河流逐漸變成街道的時候,也就是州橋逐漸變成街道的時候。 如果說民國初期州橋完全消失了,那么州橋的痕跡完全埋在地下還不到100年。 根據《開封市志》第三卷,民國二十年( 1931年),中山路拓寬街道,移動到道寬18米的泥結片石或亂石路基、泥結碎石路面、州橋關帝廟或后退東。 這是中山路的第一次維修、改造,州橋公路位于鍋底一樣的開封城鍋底地區,為了維持下水道水平,在平整筆直的時候鋪設,這可以從與中山路州橋段相接的大紙坊街、自由路路面明顯偏低的事實證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原路經過幾處改造,修成白灰、粘碎石路基、瀝青碎石路面,1984年州橋被發現前,中山路已經鋪在瀝青砂覆蓋面上,路面變高,州橋被深埋, 自1931年拓寬街道以來,中山路已有60余年未改建,州橋關帝廟及其改建的州橋小學還在文革前后,筆者親見,州橋的巨大影響已經跨越了歷史時空。

“州橋新說”

開發意義

開發位于古城中軸線上的古州橋,對我們建設全城一景宋文化主題公園有著特殊的意義。

其一,州橋作為古老資格商業圈中心的地位延續到清末,民國時期州橋完全消失后,州橋商業圈的風景消失了。 州橋明月景觀誕生于宋代,到明代的州橋明月景觀為止,作為開封的八景之一被記載在《開封京遺跡志》上,清代依然作為八景之一被記載在《祥符縣志》上,直到現在。 重建觀月飲酒良好的州橋西南遇仙樓、東南明月樓,恢復州橋商業圈氛圍,再現州橋明月的勝景,我市旅游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二、南宋詩人范成大用金國,經過汴州橋,寫下動人的名篇《州橋》詩,清晰地表達了廣大人民強烈而經久不衰的愛國熱情,州橋幾乎成為祖國大好河山的象征。 由于州橋散發著愛國主義的光輝,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其三,州橋正北直為宋皇城地龍亭景區,正南直為朱雀門遺址南側的大南門甕城,東為大相國寺,西為開封府,在坐標地州橋上尋找幽探勝,可以讓人們更加明顯地感受北宋東京城的城市結構。 州橋是開封城市結構千年不變的罕見奇跡的實證,也是見證開封城市束城奇觀的又一名勝。

標題:“州橋新說”

地址:http://www.shunfengbj.cn/kfwh/18438.html